随着各省级行政区“十四五”相关规划陆续出台,各地新能源发展目标也浮出水面。据不完全统计,在目前已发布的20余个省级规划中,“十四五”期间新增风电、光伏装机规模将超过500GW,各地也在积极打造新能源产业集群。
与此同时,制造端的产能也在扩张,以光伏为例,去年,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四大制造环节的产量增长了28.8%~46.9%不等,硅片、硅料等赛道均涌入了众多新玩家;风电行业的塔筒、叶片也有类似的扩产迹象。
据测算,为支撑2030年前碳达峰,“十四五”、“十五五”非化石能源增量在能源消费增量中的占比,要从“十三五”期间的44%增长到100%;而要实现2060年碳中和,那么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预计将达到50亿千瓦左右。
风电光伏产能频频加码
不久前,晶澳科技(88.950, 0.95, 1.08%)披露了关于投资建设公司一体化产能的公告,涉及越南2.5GW拉晶及切片项目、宁晋1.3GW高效电池项目、义乌10GW组件辅材配套项目以及突泉200MW光伏储能发电项目。这是自2020年8月以来,公司发布的第三份一体化产能扩建公告。
针对最新的扩产计划,晶澳科技表示,本次新建硅片、电池项目投产后,能够有效提高高效产品的产能,满足市场对高效产品的需求,不断提高市场份额和一体化盈利能力;另外,本次辅材项目投产后,能够满足部分需求,有利于保障公司原材料的稳定供应。
去年,晶澳科技全球组件出货量排名并列第二,公司的扩产计划只是全行业的一个缩影。1月份,东方日升(24.910, 0.27, 1.10%)披露了50亿元的定增方案,募投项目包括5GW N型超低碳高效异质结电池片与1GW高效太阳能(9.980, 0.53, 5.61%)组件项目。
“当前,光伏扩产潮中涌现了一批新进入者,同时,现有企业也在加强垂直一体化产能布局。” 一位不愿具名的光伏行业专家在接受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采访时谈及行业扩产的两个特征。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跨界布局方面,硅料可谓香饽饽,宝丰能源(17.300, 0.27, 1.59%)规划了60万吨产能,青海丽豪、合盛硅业(145.690, 2.29, 1.60%)均规划了20万吨产能,江苏润阳、新疆晶诺也规划了10万吨产能;双良节能(12.300, 0.41, 3.45%)、京运通(8.700, 0.08, 0.93%)等硅片赛道新进入者早已被资本市场熟知。
垂直一体化布局方面,江苏润阳入局硅料,通威股份(42.090, -0.03, -0.07%)切入硅片领域,其他诸如隆基、晶科、天合、晶澳等则在扩充电池产能。值得一提的是,一体化厂商扩充电池产能的背景下,2021年,前五大专业电池厂商出货量虽有增长,但增速已经从前一年的81%降至36%。
美畅股份(66.270, 0.77, 1.18%)主营电镀金刚石线,是硅片切割环节的主要耗材,近期也有扩产动作。公司董秘周湘向记者表示,公司计划十二线机效能提升项目与富隆扩产项目同时进行,预计到今年年底年化产能达12000万公里,“启动该项目是因为一季度下游产能释放,金刚线需求增长”。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多晶硅产量50.5万吨,硅片产量227GW,电池产量198GW,组件产量182GW,同比分别增长28.8%、40.7%、46.9%和46.1%,四大制造环节产值超过7500亿元。这组数据反映出的扩产结果更为直观。
谈及产能布局情况,隆基股份(74.560, 1.51, 2.07%)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单晶硅总部位于西安,覆盖陕西、宁夏、云南、江苏、浙江、马来西亚、越南等生产布局。宁夏及马来西亚为拉棒、切片、电池、组件全产业链;云南主要为拉棒、切片、电池。江浙地区主要为电池、组件产能,越南基地为组件。“对于隆基股份经营目标而言,硅片产业希望维持45%的市场份额,组件环节希望实现30%的市场份额。”
然而,扩产也有可能造成供应链的失衡。上述行业专家向记者表示,光伏制造端各环节扩产周期不匹配是导致供应链失衡的原因之一,例如,硅片、电池、组件扩产周期短,但多晶硅、光伏玻璃扩产周期长,再有就是供应链各环节的产能不匹配。“相比扩产,供应链协调发展的问题更值得关注。”
以这两年供需问题较为突出的多晶硅为例,去年,中国多晶硅产能(不算试生产)达到52万吨,而2022年全球多晶硅产能快速增加至100万吨~120万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常务副秘书长马海天向记者表示,多晶硅的高利润是暂时的,到2022年底,多晶硅的价格将回落到相对合理的水平。“中国晶硅光伏产业作为全球领先产业,也是巨大的沉没资本堆积起来的,未来产业发展遇到的困难将比想象的大。”
“在碳中和目标的大背景下,整个行业都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光伏产能结构的安全问题。从企业自身来讲,则需用长远的眼光做好战略规划,要准确把握产业发展的趋势和节奏,确保企业生产经营的均衡稳定。”上述隆基股份负责人向记者说道。
全行业扩产的景象同样发生在风电行业,天顺风能(20.500, 0.17, 0.84%)拟规划新建设的4处塔筒工厂,分别位于河南濮阳、内蒙古通辽、广西北海、湖北荆门,预计2023年底实现塔筒产能120万吨/年。海工装备方面,德国、射阳海工基地稳步推进,预计2022年底形成60万吨/年海工产能。
储能氢能受市场热捧
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的预测,今年全球在光伏竞价中增加储能要求的市场数量将新增5个以上;全球光储电站项目总规模将在今年翻番;同时,在至少4个市场,新增户用光伏系统中的半数以上将配备储能。
近日,两大电网公司宣布了其在储能领域的规划,国家电网力争到2030年公司经营区抽蓄电站装机由目前2630万千瓦提高到1亿千瓦、电化学储能由300万千瓦提高到1亿千瓦。南方电网则表示,“十四五”期间,公司将有序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探索推进新型储能电站建设运营,调峰调频电源装机容量将突破1500万千瓦,新型储能规模达到200万千瓦。
去年以来,不少省份出台政策要求新开发风、光项目配置一定比例的储能,但从各方反馈来看热情并不高。“对于配置储能的强制要求还存在争议,具体而言,储能的投资成本回收机制尚未完善,目前阶段徒增投资成本,未形成有效收益。”上述行业专家向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