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底到现在,风光无限的新能源板块经历了持续的下跌,可谓始料未及。元旦后和春节后,预期的反弹也未如期而至。反而是之前一直表现不好的低估值板块,今年以来有不错的市场表现。这不仅让人思考,新能源的涨势即将戛然而止吗,市场风格转换已经来临?
现在坚守新能源的投资者应该还有不少,毕竟政策推动再加上增速明显的产业表现,包括新能源车产业链、光伏、风电、储能等在内的新能源板块,整体的景气度与增长性还是相对更高的。但这一波跌势,也确实让人非常迷茫。
虎嗅妙投最近与泰达宏利基金的明星基金经理王鹏进行了深入交流。
深耕新能源的投资者对于王鹏应该不陌生。这位本硕均在清华读半导体、研究员生涯又主要覆盖TMT的基金经理,最近三年凭借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布局,获得了不错的收益率表现。代表作品泰达宏利转型机遇近三年收益率达到298%,2019、2020、2021年分别实现了71%、104.9%、51.9%的年度涨幅,目前王鹏的整体管理规模也达到了135亿元。
与其说王鹏是一位新能源基金经理,不如说王鹏是一位比较纯粹的景气度投资选手。王鹏在能力圈上对于TMT和半导体、制造业都有覆盖,投资操作中,之前曾买过30到 40个点的养殖行业,医药也买过不少,食品饮料也买到过前三大重仓,现在持股更多集中在新能源。
王鹏的选股思路,简单来说就是投资于未来2-3年景气度高的行业,投资景气行业的龙头,追求戴维斯双击,即买业绩高速增长的行业,买业绩有可能超预期的个股,赚业绩增长的钱,如果股票持续处在业绩增长的通道中,往往也会进入估值提升的阶段,从而实现戴维斯双击。
不同行业的景气度对比
现在市场上主要投资风格简单分类就是景气度投资和深度价值。前者看重业绩增长的速度与持续性,后者更看重低估值带来的安全边际与反转可能性。
过去两年明显是景气度风格占优,市场上表现好的基金经理包括王鹏在内,大多是景气度投资策略,而开年以来的风格则对深度价值更为友好,金融、地产产业链、基建等相关的低估值板块表现较好,深度价值风格的基金经理如曹名长、丘栋荣、姜诚等表现相对来说都还不错。
今年会是高景气度板块调整后崛起,还是低估值板块持续占优,目前还不好判断。
在王鹏的投资框架里,很难将低估值纳入到选股范畴内。他表示,低估值的东西,在自己的投资框架里没法实现,原因在于,选股逻辑重点是在行业比较里面,找业绩增速会占优的行业和公司,而低估值行业很难实现业绩增速占优。
今年王鹏依然看好新能源,在他看来,新能源估值并不高,业绩增速在不同行业的对比中也是最优的。市场上担心的上游涨价、行业扩产、估值过高等,都算不上制约新能源的重大因素。就今年具体的机会,他认为,风电很可能是预期差最大的领域,光伏超预期的概率也比较大。新能源车产业链上,电池、负极、隔膜、铜箔环节相对更有机会,正极和电解液板块机会小一些。
以下是虎嗅妙投与王鹏对话的金句与实录:
金句分享
· 对于制造业来说,很多公司都是陪跑。都在说电池环节竞争格局在变差,其实上游碳酸锂价格这么高,二线的比较靠前的公司都亏钱了,剩下那些公司怎么可能赚钱。所以判断竞争格局,要稍微淡定点。
· 跌到这个位置,估值很便宜。我从来没觉得新能源估值过高,现在新能源估值要低于21年年初,新能源过去涨了一年,涨的是业绩,没有涨过估值,估值是压缩的。
· 电池这个最热闹的环节,只有龙一龙二赚钱了,剩下的公司都很难受,行业盈利大体上位于历史低位,往后2-3年,盈利能力会往上提升。
· 光伏超预期的概率比低预期的概率要大得多,原因就是,去年虽然政策很积极,但产业链价格那么高,下游收益率达不到,所以能不做就不做了。今年如果组件价格能掉到1.6-1.8元的话,下游这些做项目的人收益率能达到6个点,超预期的概率会很大。
· 风电可能是新能源的风光车储几个行业里面预期差最大的。风电过去几年没有让大家赚过钱,大家对风电没有信仰。而风电出现的最大变化就是风电大型化带来的项目收益率明显提升。
·氢能甚至不是5年前锂电,而是10年前的锂电,我选择不参与,因为我选择的板块是要体现在企业盈利上,能扎实看到公司靠着这个东西,盈利预测在往上调。氢能里面没有一个标的符合。
· 估值高根本不是买入或者卖出一个行业的理由。当一个行业业绩增速不断往上走的时候,你认为的高估值是静态的高估值,动态业绩超预期会消灭估值的。估值这个东西如果有效的话,就根本不需要主动投资的基金经理了。
上游涨价、新能源车渗透率、估值、扩产压力等因素对新能源都不是致命的
妙投:今年市场整体机会如何?
王鹏:机会明显是有的。第一点,低位的板块从政策导向来看,比过去要变好了,去年基建不行,今年的基建增速可能会有5个点甚至更高,这块有投资机会。
第二点,一些2-3年甚至3-5年发展还很好的产业,估值已经掉下来了。这些行业大逻辑没有变化,只是大家现在开始怀疑成长性,当数据开始验证,业绩都不用超预期,我觉得只要符合预期,估值掉到这么便宜的情况下,这类公司就会出现机会,而且越到下半年它的机会越大。
妙投:开年以来新能源车板块一直跌跌不休,市场对于新能源的分歧还是比较大的。怎么看这些分歧?
王鹏:新能源现在的分歧,首先大家觉得上游碳酸锂价格涨太多了,会影响产业链的利润率。确实会有利润率的压力,但最终结果会是车厂去承担大部分,然后电池企业承担小部分,这不是致命的。它和光伏不一样,不会带来最终的出货量低于预期,因为车厂不是没亏过钱,大部分车厂过去几年其实都没怎么赚过钱,但它们的单车从没有什么毛利,到有单车7万块钱的毛利。如果从7万块变成6万块,他大概率还会干。这是第一个分歧,需要三四月份的数据来打消担忧。
第二点就是新能源车的渗透率的问题,有观点觉得渗透率到了20%就不能看这个行业,或者说新能源车的渗透率的天花板在30%或者在40%,其实很多国家或者很多车企已经制定了2035年禁售燃油车的计划,这个时间点去担忧渗透率真的为时过早。
妙投:一个行业不断扩产,大家会觉得格局会变差。您怎么看新能源领域的不断扩产,怎么评估原有的龙头会不会竞争力会出现下降?
王鹏:扩充是很正常的事,不要预期一个行业增速长期快、同时格局好,真有这种机会,做实业的人当然一窝蜂冲进来。拉长时间看,行业增速快和格局好,不可能兼得。
制造业除了个别产业以外,不存在你能做我不能做。问题是现在切入要花多长时间把产线扩出来,能获得客户,在把产线扩出来的情况下,供应链管理成本的比拼,产品的一致性和良率到底有没有优势。
所以不是所有人都在扩产,这个行业格局就在变坏。你要看这些进来的选手有没有能力去颠覆现有的供应商。如果自己做不出判断的话,就去问下游客户,他们看不看好这些新的供应商,看看下游客户是他们拿新供应商的产品和报价去跟老供应商压价,还是说这些新供应商能颠覆现在的竞争格局。
对于制造业来说,很多公司都是陪跑。都在说电池环节竞争格局在变差,其实上游碳酸锂价格这么高,二线的比较靠前的公司都亏钱了,剩下那些公司怎么可能赚钱。所以判断竞争格局,要稍微淡定点,尤其制造业,制造业没有绝对的壁垒,技术壁垒、成本壁垒都是相对的,大家都能做,比拼就是谁能把成本做得更低,谁在新产品的研发上做得更早,谁的供应链管理更好,或者再往后期谁的一体化做得最好,这种东西都不是募到钱把产线做出来很快就能实现的,这是个慢活。
扩产没有那么可怕,你要能扩出来,给客户供应了,客户都评价特好,你才是个有力的竞争者。如果没有出现特别大的技术变革的话,格局也是比较稳固的,没有那么容易被颠覆。
妙投:对于新能源车,市场担心的一点是因为补贴下滑会不会导致市场销量下滑,您怎么看?
王鹏:这是很奇怪的事情。补贴下滑这事,其实去年的年初就应该知道。这几年补贴每年降多少,两三年前都定好的了。去年行业上涨的时候市场就没关心这事,现在去担心,就是跌了以后找逻辑。补贴没有超预期下滑,反而政策上面有超预期的变好。之前强调过如果全年销量超过200万台的话,就会有进一步的退坡出来,但今年把这200万台去掉了。
至于补贴下降会不会影响销量,短期可能会有影响,尤其一两个月的时候,之前充出货量会有影响,但拉长时间看,新能源车一定不是看着补贴才会去买,很多车价那么贵,以国内的新势力来看,三四十万的车,很难说用户是冲着补贴去买。新能源车是优质供给创造了需求。
另外制造业都是在不断的降价,降成本,提高渗透率。新能源车产品越来越强,而且产品的售价一定是往下掉的,补贴变化不是要担心的事。
妙投:消费者现在对于新能源车还是有一些疑虑的,比如说续航。大家会把新能源车当成第二辆车,这个会不会拖慢渗透率的提升?
王鹏:新东西出来都有问题。往后看,续航里程不断往上走,冬天续航这个问题也不是不能解决,比如加热泵空调等手段,都能逐步解决。电池结构里面,隔热材料越来越好,把气凝胶这些东西用上去,通过技术进步是能改善的。未来如果标签续航到了1200公里以上,冬天续航掉50%,也有600公里,几乎所有的场景都能满足了。
包括电池龙头也在做换电,也是一个思路。换电解决的是两点,第一点换电比充电更快。第二就是解决新能源车保值率的问题,电动车折损,最重要的就是电池折损,车壳用5年跟燃油车是一样的。
妙投:换电会不会成为一个大赛道?
王鹏:是个补充。不会所有的人都会做成充电,或者所有人都会做成换电,这是一个并行的过程,但是它增速会很快,因为做的人目前很少,基数很低,未来两三年它增速可能比充电桩发展的速度会更快。未来会不会成为一个大趋势,大部分人用换电,现在得不出结论来,因为做的人还太少。还是看电池将来性能的增长程度。
另外真是想大规模推换电的话,电池规格一致化,得有国标出来,不能所有人都建自己的换电站,成本投入会很大,要有第三方换电站能换所有的电池,便利性才能起来,所以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新能源车产业链估值很便宜
妙投:新能源车产业链今年具体会有哪些机会?
王鹏:跌到这个位置,估值很便宜。我从来没觉得新能源是估值过高,现在新能源估值要低于21年年初的估值,新能源过去涨了一年,涨的是业绩,没有涨过估值,估值是压缩的。
就具体投资来说,一些去年产品价格涨了很多、盈利位于高位的材料企业,要回避。过去一段时间新能源车这么热闹,但不是所有的环节都赚钱了,有些环节的利润率其实是处在历史低位,比如电池、负极、隔膜行业,未来几年销量增速、盈利能力有可能回升。制造业只要量利提升,会表现非常好。
以电池这个最热闹的环节为例,只有龙一龙二赚钱了,剩下的公司都很难受,行业盈利大体上位于历史低位,往后2-3年,盈利能力会往上提升。而且估值跌的已经很便宜了,电池龙头今年应该跌到50倍了,明年可能都三十几倍了。
另外像铜箔环节的估值明年应该是在十六七倍了,并且它不是周期股,赚的是加工费,是个很稳定的商业模式,不应该给周期股的估值。
整体来说,新能源车的机会要分辨一些,去年盈利在高位的环节,盈利有可能会下修;去年盈利在低位的环节,业绩低预期的概率很小。
妙投:去年碳酸锂、六氟磷酸锂等资源价格涨幅明显。看您去年的持股,没有买上游资源股,背后的思路是怎样的?
王鹏:对我来说,去年锂是阶段性配置的。对于中游的制造业环节是长期配置的。碳酸锂其实我阶段性配了很多,最多的时候配到过接近20个点,但确实你在报表季未必能看得到,因为我对它的定义是周期成长股,价格斜率上涨很快的阶段,我会提高持仓,剩下的时间点我更愿意在零部件或者中游里面去找机会,因为这些行业是制造业,价格弹性方面,除了六氟磷酸锂有大的价格弹性、偏周期以外,其他绝大多数环节是收加工费的环节,盈利波动压力不会那么大,拉长时间看,如果行业增速高的话,就容易是中长期稳定增长的股票,跟锂资源这种有价格属性的行业细分环节不一样。
妙投:锂资源价格大幅上涨,短缺什么时候会有缓解?会不会像芯片短缺一样影响到新能源车的装机与交付?
王鹏:哪怕是比较成熟的矿,三年能挖得出来就不错了。而且对于一些正在规划的项目,还得考虑矿是在海外的,工程建设能力没那么强,有些矿可能得更多年才能挖得出来。这就导致锂资源至少一两年可能都是个紧缺的状态。
至于会不会缺到影响新能源车的装机,我不认为这样。第一,锂有多少在库存上是说不清楚的。第二点,锂有工业用途,占比接近20%,工业用途未来会被挤压出多少,也不好说,最后肯定是价格承受能力最强的公司能获得锂资源。第三,很多项目在暴利的情况下,大家是加紧开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