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在双碳实施上已取得哪些成绩?如何补足非化石电力不足的短板?全国碳交易启动,对已有碳交易八年试点经验的上海有何利好?排碳比重较大的上海的重化工企业如何迎接双碳挑战?
上周六(11月20日),157期文汇讲堂《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特别讲座——格拉斯哥峰会后中国的双碳路线图和挑战》成功于云端举行。主讲嘉宾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清晰地梳理了格拉斯哥气候峰会的四个关键词、中国双碳路线图面临的四大挑战,上海市经济信息中心绿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佳具体解析了上海的双碳政策制定、先试先行举措。今起分主讲1、主讲2、嘉宾对话、互动四篇以飨听友。也可点击文末链接直接观看视频回放。此篇为嘉宾对话,聚焦上海双碳政策及实施。
刘佳和诸大建教授互动
刘佳:诸教授做了一场非常精彩的报告,为我们绘制了应对气侯变化的全景图,从历史进程、驱动因素、基本逻辑,以及应对策略,包括具体技术、相关产业的发展机遇,全方位地为我们做了分享和解读。既有历史的纵深感,也有现实的紧迫感——双碳引领工作任重道远。
*青浦、吴江、嘉善三地可优势互补,形成长三角生态绿色示范区
今年10月份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了各地区需要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从实际出发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我先请教诸教授,10月份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了各地区需要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从实际出发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特别提到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要发挥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级作用,率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像上海所处的长三角如何加快实现绿色低碳转型,为全国提供示范引领的经验?
诸大建:我一直认为中国要实现2030年碳达峰,重要的问题是不要运动式齐步走,而是要因地制宜。用卡亚公式考量各地,具体分析产业、能源、建筑、交通四个方面,就可知道各地的困难和具体挑战。这几年上海在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上花了大力气,可谓占了先机。目前上海的煤在能源结构中已经下调到占比30%左右,产业结构也在持续往高端走,这些使得上海可以在碳达峰上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先导作用。
我曾经观察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就青浦、吴江、嘉善三个地区而言,要高水平实现碳达峰,青浦要多在交通上发力,吴江要多在产业上发力,嘉善可在农业领域等做贡献,合起来就是一个互补的低碳发展示范区,这就需要因地制宜的思路。
*上海“十一五”即全面启动节能减排控碳工作,零碳电力大幅提升
刘佳主任正在牵头支撑上海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和方案的编制工作,不知道上海在这方面有哪些具体的先行一步的设想和做法?
刘佳:根据全国一盘棋的统一部署,上海正在抓紧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系列政策文件,我非常有幸参与到这块工作中。上海除了自身做好节能低碳相关工作以外,还要在机制创新、标准制定方面给长三角甚至全国提供经验和借鉴。
上海从“十一五”开始就系统、全面启动节能减排控碳工作,全面推进社会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从几组数据可以看到这些成效。
第一、2010年以来,在上海GDP年均增长超过7%的同时,碳效率(单位GDP碳排放)累计下降超过50%。
第二、煤炭消费量,刚才诸教授提到已经下降至30%的占比,相当于从2011年的最高点削减了将近1/3;天然气尽管也是化石能源,但碳排放要比煤炭降低近一半,所以,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能源需求,上海不断加大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利用力度,过去十年上海的天然气消费量将近翻了一番。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上海的全社会用电量里面,零碳电力,包括外来水电和本地风光生物质发电,占比正朝40%迈进,这在全世界特大型城市里面都属于非常先进的水平。
取得这些成绩,也取决于上海在扎实推进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包括能源、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重点领域精细化的节能降碳,同时积极开展绿色低碳循环的试点示范,包括通过植树造林提升生态碳汇能力等等。这些工作齐头并进、多措并举。
*上海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已上升至50亿元,推进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