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能源物联网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角逐「新能源之都」,城市在内卷

   2021-12-03 未来汽车日报2750
导读

编者按2020 年,新能源汽车股票集体上演疯狂飙涨,蔚来市值年涨幅超过 12 倍、特斯拉更是站上全球车企市值之巅。新能源汽车产业一片火热,引发各地政府极大投资热情。上海、合肥、南京等城市抢项目 、 抢人才 ,一场

编者按


2020 年,新能源汽车股票集体上演疯狂飙涨,蔚来市值年涨幅超过 12 倍、特斯拉更是站上全球车企市值之巅。新能源汽车产业一片火热,引发各地政府极大投资热情。上海、合肥、南京等城市 " 抢项目 "、" 抢人才 ",一场关于 " 新能源之都 " 的角逐悄然开场。本篇为《谁才是 " 新能源之都 "》系列报道完结篇。


作者 | 秦章勇


编辑 | 李欢欢


20 年前,为了争夺 " 东方底特律 " 的称号,长春、重庆等汽车老城不惜举全城之力抡锤造车。然而在市场换技术的时代,地方汽车产业大而不强,无法承载汽车强国的梦想。如今新能源浪潮来袭,各地重启造车大业,试图在新能源领域跑马圈地,打造更大的版图。


于是,多地涌现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与之配套的新能源汽车工厂、电池生产基地及自动驾驶示范区等扎堆落地。人们不再执拗于 " 东方底特律 ",而是为了成为 " 新能源之都 ",掀起一轮新狂潮。


上海、合肥、深圳、柳州等城市闻风而动,毅然投入到这场史无前例的造车浪潮中。过去几年间,有超过百家新能源车企成立,这些新势力车企的背后,都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土地和资金支持。


从 2009 年 " 十城千辆 " 开始,中国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历经 10 余年发展,市场已经完成了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转换。2021 年 1-10 月,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已达到 13%。提前完成 2025 年 20% 的渗透率目标,将是大概率事件。


对于中国汽车市场来说,这无疑是换道超车的关键机遇,由地方政府主导的新能源造车浪潮,已逐渐吹遍每个角落。


1


造车老兵的翻身仗


来自新四化的风,率先吹醒了长春、武汉、上海等老牌汽车工业城市。论地位,这些城市几乎奠定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基础,论产业链完整度,这些城市都具备从零打造一辆汽车的实力。在极具颠覆式创新的电动化浪潮下,如何利用好产业基础,是这些老兵共同面临的难题。


长春在这场变革中率先感受到冷遇。即便坐拥 " 共和国长子 " 一汽集团,多年来 " 电动车投资难过山海关 " 的魔咒始终挥之不去。由于气候问题,当地发展新能源汽车存在天然劣势,叠加地理位置偏远等因素,长春的新能源转型之路步履维艰。



来源:长春发布官方微博

好消息是,比亚迪和奥迪一汽已经相继在长春落子,比亚迪宣布在长春投建电池工厂,这是其首次将电池工厂建在东北地区。奥迪一汽新能源合资项目将引入 PPE 平台,该平台为奥迪与保时捷共同开发的高端纯电动车平台。


相比长春,武汉则尽享地理优势。作为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和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每年有超过两百万辆新车从武汉发往全国各地,除了东风集团大本营,武汉还吸引了上汽通用、比亚迪、吉利等大半个汽车圈的车企驻扎。


为了吸引优质的新能源汽车项目,武汉使尽浑身解数。此前一度传出小米汽车落户武汉的绯闻;为了吸引小鹏汽车,武汉还为小鹏一路开绿灯,最终小鹏汽车将年产 10 万辆的整车及动力总成项目落户武汉经开区通航产业园。


不断拉拢新势力车企的背后,武汉难掩起大早赶晚集的尴尬。作为汽车重镇,武汉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并不发达,甚至有些落后。其最大的汽车企业东风集团,新能源汽车业务乏善可陈。眼下,东风全力打造的岚图汽车正成为武汉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新希望。


上海在造车老炮的阵营里,可以说是转型最为成功、且势能最大的城市。尤其在引进特斯拉之后,产业优势叠加人才池优势,让上海成为新造车企业的首选之地。


目前理想、威马以及集度等车企,均将上海作为研发大本营。与此同时,上海还云集了智能网联、芯片以及无人驾驶等一批科技研发公司,有人甚至将这里看作是中国汽车业的硅谷。上海这座超一线的国际都市,在 " 新能源之都 " 的角逐中已牢牢占据第一梯队的位置。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qqxnywlw.cn/news/show-442.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江阴市鑫宏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907266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