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又卖爆了。12月8日盘后,乘联会发布数据显示,11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42.9万辆,环比增长17.9%,同比增长131.7%。更关键的指标是,11月的新能源乘用车零售渗透率达到20.8%。
与此同时,乘联会释放了一个重要信号:汽车芯片供给的至暗时刻已经过去,原预计芯片供给改善促使生产回升到去年11月水平,可实际环比增长14%。这超出了市场预期,意味着,制约汽车生产的最大的软肋:缺芯,正在改善。
新能源车销量旺盛的背后,上游锂电池的供给似乎不太乐观。12月8日,2500亿市值的小鹏汽车有关人士表示,受疫情影响,行业面临着磷酸铁锂电池供给的极度紧张,给小鹏P7 480E/N车型的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造成了480车型订单无法在下定时的预计交付周期内及时交付。
新能源汽车又爆卖
果然卖爆!新能源车的销量,再度惊艳市场。
12月8日,乘联会披露的数据显示,11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42.9万辆,环比增长17.9%,同比增长131.7%;1-11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280.7万辆,同比增长190.2%。11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37.8万辆,同比增长122.3%,环比增长19.8%;1-11月新能源车零售251.4万辆,同比增长178.3%。
这是新能源车经历了10月的环比下滑之后,再度迎来了环比增长,并创出年内单月新高,意味着,在补贴逐渐退出的背景下,新能源车的市场需求仍在迅速释放。
同时,11月新能源乘用车厂商批发销量突破万辆的企业升至14家,分别为比亚迪90546辆、特斯拉中国52859辆、上汽通用五菱50141辆、长城汽车16136辆、小鹏汽车15613辆、广汽埃安15035辆、奇瑞汽车14482辆、理想汽车13485辆、吉利汽车13090辆、上汽乘用车12225辆、上汽大众11986辆、蔚来汽车10878辆、一汽大众10705辆、合众汽车10013辆。
其实,新能源车的11月销量是逆势爆发,总体来看,11月中国乘用车市场表现并不理想,零售量为181.6万辆,同比下降12.7%,相较2019年11月下降6%,环比增长6%。可见,新能源车与传统燃油车走势形成强烈差异化的特征,实现对燃油车市场的替代效应,并拉动车市加速向新能源化转型的步伐。
此消彼长之下,中国新能源车的渗透率继续上升。据乘联会的数据显示,11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渗透率达到20.8%,再次超过20%大关。其中,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37.4%,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19.4%,而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3.6%。1-11月的渗透率为13.9%,今年全年新能源车渗透率有望突破15%,相比起2020年全年5.8%的渗透率,明显增长。
乘联会表示,实际上,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线性上升,未来要持续大幅提升是有一定难度的,判断2022年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应该能突破20%。此前,中金公司也预计,2022 年全球主流市场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10%临界点,将进入S型增长曲线的陡峭阶段。
需要指出的是,今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能够如此快速的增长的部分原因是,今年汽车市场的芯片产业链受到疫情冲击,导致芯片供给不足,从而影响了整体乘用车的供应。
汽车芯片的“至暗时刻”过去
乘联会发布的最新报告中的一句话,引发了市场关注。其中明确表示:“三季度汽车芯片供给的至暗时刻已经走过,原预计芯片供给改善促使生产回升到去年11月水平,可实际环比增长14%”,这明显超出了市场预期,意味着,制约汽车生产的最大的软肋:缺芯,正在改善。
2021年,或许是汽车行业最无奈的一年,一边是旺盛的需求,而另一边却是半导体、芯片等关键材料持续紧缺。由于疫情席卷全球,导致很多国家的汽车生产时遇到了问题,而且 “芯荒”和原材料价格暴涨的影响巨大。
芯片市场屡屡上演抢购芯片,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乱象,一度造成部分汽车芯片价格持续上涨,有的上涨3-10倍,个别上涨达30-40倍,而且长期缺货。
以至于汽车行业出现了产量、销量、库存量同时下降的“三量同降”格局,且持续了半年,这是过去十年内首次出现的情况。今年9月,咨询公司Alixpartners发布预测称,预计持续的半导体芯片短缺将使今年全球汽车制造商的汽车产量将减少770万辆,总营收的损失达21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