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上的新能源汽车,依然非常抢手。
刚刚过去的 11 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又卖爆了。12 月 8 日盘后,乘联会发布数据显示,11 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 42.9 万辆,环比增长 17.9%,同比增长 131.7%。更关键的指标是,11 月的新能源乘用车零售渗透率达到 20.8%。
与此同时,乘联会释放了一个重要信号:汽车芯片供给的至暗时刻已经过去,原预计芯片供给改善促使生产回升到去年 11 月水平,可实际环比增长 14%。这超出了市场预期,意味着,制约汽车生产的最大的软肋:缺芯,正在改善。
新能源车销量旺盛的背后,上游锂电池的供给似乎不太乐观。12 月 8 日,2500 亿市值的小鹏汽车有关人士表示,受疫情影响,行业面临着磷酸铁锂电池供给的极度紧张,给小鹏 P7 480E/N 车型的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造成了 480 车型订单无法在下定时的预计交付周期内及时交付。
新能源汽车又爆卖
果然卖爆!新能源车的销量,再度惊艳市场。
12 月 8 日,乘联会披露的数据显示,11 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 42.9 万辆,环比增长 17.9%,同比增长 131.7%;1-11 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 280.7 万辆,同比增长 190.2%。11 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 37.8 万辆,同比增长 122.3%,环比增长 19.8%;1-11 月新能源车零售 251.4 万辆,同比增长 178.3%。
这是新能源车经历了 10 月的环比下滑之后,再度迎来了环比增长,并创出年内单月新高,意味着,在补贴逐渐退出的背景下,新能源车的市场需求仍在迅速释放。
同时,11 月新能源乘用车厂商批发销量突破万辆的企业升至 14 家,分别为比亚迪 90546 辆、特斯拉中国 52859 辆、上汽通用五菱 50141 辆、长城汽车 16136 辆、小鹏汽车 15613 辆、广汽埃安 15035 辆、奇瑞汽车 14482 辆、理想汽车 13485 辆、吉利汽车 13090 辆、上汽乘用车 12225 辆、上汽大众 11986 辆、蔚来汽车 10878 辆、一汽大众 10705 辆、合众汽车 10013 辆。
其实,新能源车的 11 月销量是逆势爆发,总体来看,11 月中国乘用车市场表现并不理想,零售量为 181.6 万辆,同比下降 12.7%,相较 2019 年 11 月下降 6%,环比增长 6%。可见,新能源车与传统燃油车走势形成强烈差异化的特征,实现对燃油车市场的替代效应,并拉动车市加速向新能源化转型的步伐。
此消彼长之下,中国新能源车的渗透率继续上升。据乘联会的数据显示,11 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渗透率达到 20.8%,再次超过 20% 大关。其中,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 37.4%,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 19.4%,而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 3.6%。1-11 月的渗透率为 13.9%,今年全年新能源车渗透率有望突破 15%,相比起 2020 年全年 5.8% 的渗透率,明显增长。
乘联会表示,实际上,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线性上升,未来要持续大幅提升是有一定难度的,判断 2022 年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应该能突破 20%。此前,中金公司也预计,2022 年全球主流市场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 10% 临界点,将进入 S 型增长曲线的陡峭阶段。
需要指出的是,今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能够如此快速的增长的部分原因是,今年汽车市场的芯片产业链受到疫情冲击,导致芯片供给不足,从而影响了整体乘用车的供应。
汽车芯片的 " 至暗时刻 " 过去
乘联会发布的最新报告中的一句话,引发了市场关注。其中明确表示:" 三季度汽车芯片供给的至暗时刻已经走过,原预计芯片供给改善促使生产回升到去年 11 月水平,可实际环比增长 14%",这明显超出了市场预期,意味着,制约汽车生产的最大的软肋:缺芯,正在改善。
2021 年,或许是汽车行业最无奈的一年,一边是旺盛的需求,而另一边却是半导体、芯片等关键材料持续紧缺。由于疫情席卷全球,导致很多国家的汽车生产时遇到了问题,而且 " 芯荒 " 和原材料价格暴涨的影响巨大。
芯片市场屡屡上演抢购芯片,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乱象,一度造成部分汽车芯片价格持续上涨,有的上涨 3-10 倍,个别上涨达 30-40 倍,而且长期缺货。
以至于汽车行业出现了产量、销量、库存量同时下降的 " 三量同降 " 格局,且持续了半年,这是过去十年内首次出现的情况。今年 9 月,咨询公司 Alixpartners 发布预测称,预计持续的半导体芯片短缺将使今年全球汽车制造商的汽车产量将减少 770 万辆,总营收的损失达 2100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亿元)。
自三季度以来,汽车行业缺芯的格局正在缓解,而乘联会的最新定调,也进一步缓解了汽车市场的恐慌情绪。可以预计,未来一段时间,汽车厂商的产量将进一步增长,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势头或将继续保持。
这背后是,全球芯片产业链的恢复,以及芯片产能的迅速扩张。IDC Research 的一份报告称,随着 "2022 年底前开始进行更大规模的产能扩张 ",2023 年芯片甚至有可能出现产能过剩的局面。
其中,包括台积电正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建造的一个新的超级工厂,以及三星电子宣布在德克萨斯州投资 170 亿美元的工厂,计划在 2024 年下半年开始生产。
中国也在疯狂扩张,芯片代工龙头中芯国际分别在北京、深圳和上海建造了 3 个 28 纳米晶圆厂。一旦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实现量产,每月 24 万片 12 英寸晶片的总产能将几乎是目前产量的 2 倍。
一位深圳的芯片业内人士分析称,芯片紧张的供应链状况已经得到缓解,为了的风险在于,当新晶圆厂投产时,产能将超过需求,同时终端用户的需求正在放缓,但这还没有传达给晶圆代工厂,芯片产能过剩很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见到。
小鹏汽车放出关键信号
回到市场,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再度暴涨,预示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景气度仍在,且芯片紧缺格局缓解后,新能源汽车的产量也将恢复增长,大概率将带动上游的动力电池、锂资源、汽配等细分赛道。
12 月 8 日,A 股的盐湖提锂板块强势反弹,科达制造涨停,盐湖股份、天齐锂业、东华科技、蓝晓科技、西藏城投、赣锋锂业等跟随走高。而新能源产业链的龙头——宁德时代,尽管接连遭遇了外资的抛售,但股价仍处于历史高位,在新能源渗透率持续走高的背景下,未来的业绩增长确定性较高。
可以预见的是,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暴增,对上游锂电池的需求非常旺盛,甚至出现了紧缺的局面。12 月 8 日,小鹏汽车有关人士对媒体表示,受疫情影响,行业面临着磷酸铁锂电池供给的极度紧张,给小鹏 P7 480E/N 车型的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造成了 480 车型订单无法在下定时的预计交付周期内及时交付。
小鹏汽车有关人士介绍,目前小鹏 P7 480E/N 车型新订单的预计交付周期平均为 15 周至 17 周,小鹏汽车会加紧和各级供应链的信息沟通,最大限度地提高排产计划的精度,以期给到客户更为准确的预计交付周期。
小鹏汽车紧急回应的背景是,近日网上流传一份《小鹏汽车 P7 480 公里续航预定车主对小鹏汽车拒不交付车辆的联合声明》,其中指责小鹏汽车对市场车辆预定订单进行区别对待,P7 670 公里续航版本订单全力安排生产供应配车,480 版本订单冻结不予配车。
从小鹏汽车的回应可以看出,交付难主要受制于磷酸铁锂电池的供给紧张,这或许会让市场重新重视锂电池产业链的景气度,之前经历了一波调整之后,不排除再度受到资金追捧的可能。
另一条热门赛道:半导体的未来确定性则出现了些许的摇摆,乘联会的定调,或许会让部分市场投资者开始担忧半导体行业再次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
众所周知,半导体行业一直都具有很强的周期性,每 4 到 6 年就会经历一个从高峰到低谷的周期。在需求旺盛的时期会出现好转,这反过来又导致供应短缺,导致价格上涨和收入增长。
回顾今年前三季度,全球产能紧缺致芯片价格提升,同时伴随着国产化率提升,半导体产业链的公司均维持了较高的收入及盈利增速。
展望 2022 年,不少分析人士认为,在产能迅速扩张的背景下,半导体的细分行业景气度将出现分化,部分芯片价格或将出现下降的趋势,和消费类下游相关性较高的细分行业增长的压力较大,估值环比进一步扩张的难度较大,而与新能源相关的芯片需求仍相对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