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再生能源总装机日前突破10亿千瓦大关,水、风、光、生物质发电规模均位居全球第一。但从一次能源消费结构来看,可再生能源占比仍然很低。未来中国可再生能源的部署会呈加速态势,在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制造、创新和产业服务中心的同时,也将为全球能源转型做出巨大贡献。
作者:袁家海
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新能源电力与低碳发展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0月底,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已达10.02亿千瓦,首次突破10亿千瓦大关,在2015年底基础上实现翻番,占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的比重达到43.5%,比2015年底提高10.2个百分点。其中,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和生物质发电装机分别达到3.85亿千瓦、2.99亿千瓦、2.82亿千瓦和3534万千瓦,均持续保持世界第一。
这是中国能源转型进程中重要的里程碑,也是全球能源转型的大事件。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飞速成长
事实上,中国自2004年起就在水电开发领域领跑全球,自2012年起就在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领域占据世界领先地位。
而目光回到2005年,中国刚通过可再生能源法时,风电光伏装机只有106万千瓦。在此后短短15年的时间里,中国的风电光伏装机总规模增长到了5.9亿千瓦。
得益于可再生能源法、极具雄心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有力的上网电价政策,中国的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呈直线式增长。
在保障电量需求上,“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期间,风电光伏在新增电量中的占比稳步提升,分别为2.7%、11.7%和27%。中国坚定推进能源转型、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和力度可见一斑。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在此过程中,可再生能源产业在中国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步发展壮大。中国的可再生能能源产业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到“领跑”的超越。自2017年起,中国已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装备制造大国,形成了全球最完备的可再生能源产业体系,并随着自主技术创新而逐步发展为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第一方阵。
在全球前10的风电制造商中,中国占据7席;全球前10的光伏制造商中,中国占据6席;在动力电池领域,中国占据了全球前10中的7席。
转型“悖论”
然而,尽管进步巨大,可再生能源在中国一次能源供应中的占比仍然很低。2020年,中国的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占比仅为15.9%,除核电以外,水、风、光、生物质发电总量的占比仅为13.68%。
这或许可以回答为什么中国能源转型取得巨大成就、但国际社会却看不到的悖论。
图片来源:新华社
让我们还是用数据来回答这一悖论。2020年中国风电、光伏装机年净增加1.19亿千瓦,对应年满发电量1900亿千瓦时。同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49.8亿吨标准煤,新增风光装机产生的发电量对应的一次能源占仅比为1.1%。而截止2020年底,作为全球能源转型的模范生,德国的可再生装机总规模不过1.3亿千瓦,英国的可再生能源装机不过4800万千瓦。
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当之无愧的世界制造中心,工业化和快速城镇化对能源产生了巨大的需求。这意味着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的提高,以及最终完成对化石能源消费的替代,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中国政府做出的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已为这一过程划定了明确的终点。
未来发展
中国双碳政策的落地,为可再生能源的未来发展打开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根据10月底中国政府发布的“双碳”目标顶层设计政策文件,2060年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要达到80%以上。除了一小部分来自于核电以外,主力都将来自于可再生能源。
这意味着未来中国可再生能源的部署会呈逐步加速的态势。我们预测,“十四五”时期,仅风电光伏的年均容量增加会达到1.2亿千瓦,“十五五”时期会达到1.4亿千瓦,而“十六五”时期会达到1.6亿千瓦。这意味着,再过7年,即到2028年时,中国将出现下一个10亿千瓦新增可再生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