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说今年最强势的指数是哪个,肯定非新能源系列莫属。风电、光伏、锂电池等几大指数今年以来都实现了翻倍增长。但随着寒冬将至,新能源的热潮似乎也有些难以维系。
12月20日,新能源赛道来了一个“急刹车”,摔惨了车上的一众投资者。风电、光伏、锂电池等新能源板块全线下挫,整个新能源产业链冒出一片绿光。
个股方面,晶澳科技、中天科技收报跌停,天合光能跌逾9%,宁德时代、阳光电源等行业龙头跌逾6%,赣锋锂业、天齐锂业、金风科技等一众热门股全线大跌。
新能源“熄火”原因为何?
新能源产业链集体熄火看起来有些惨不忍睹,综合来看,此次大跌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首先,“跷跷板”效应依旧存在。
成长性确定的新能源板块,景气度高企的半导体板块,突然爆火的元宇宙、游戏概念,有望复苏的食品、家电等消费板块,目前市场上热点过多,不缺乏炒作题材,存量资金流动性增强,板块波动也必然会增大。
今日,中药、创新药等医药板块,以及房地产板块迎来了一次大涨,市场资金有限,必然要从一个热门赛道中抽身才能参与到另一个热门里。
市场总是呈现动态周期变化的,新能源板块与其他板块的“跷跷板”效应已经维持良久,一方强势起来,就会有一方变得弱势。热点题材突然刹车并不是十分罕见的事情,只能说明有短期投资者套现离场,在多个热点题材间反复横跳,有收益,但也伴随着更高的风险。
其次,板块持续上涨后的阶段性调整。
作为近两年最火热的风口之一,新能源产业链受到多方青睐,股价突然下跌与之前增长过快不无关系。现在新能源板块已经在高位连续震荡的时间太长了,板块调整是必然的,此轮杀跌也属于市场轮动现象。类似的情况此前也出现过,但并未能阻挡新能源产业的长期涨势。
此外,经过两个月的内外共振式修复,北上交易盘流入与国内融资情绪指标均回升至高位区间,海外市场波动与强监管也导致做多情绪有所摇摆。临近春节,机构投资者对于高位高景气板块的博弈也将更加激烈,资金博弈程度将会加剧。
但是总体来看,股价调整说明了对于新能源产业的投资正在逐步趋向理性,投资者开始更多地考虑公司的成长性,而不仅仅只是考虑题材问题。投机者离场,市场才能够接纳更多的价值投资者,帮助市场回归理性。
新能源产业的前景依旧光明,只不过目前新能源指数正处在历史高位,一路上扬高歌猛进的走势已成为过去,震荡上行才是大势所趋。
新能源赛道前景依旧
近三年来,新能源系列指数涨势惊人。数据显示,中证新能源指数、光伏指数、电池指数和新能源汽车指数近三年涨幅都超过了300%,近五年年化收益率都超过了20%。
从估值来看,中证指数官网12月17日的数据显示,中证新能源指数滚动市盈率为80.29倍,中证光伏产业指数为66.09倍,中证动力电池指数为143.32倍,中证新能源汽车产业指数为139.59倍。
新能源系列指数的持续强势源自行业的高景气度,未来,新能源赛道的前景仍旧具备确定性。
首先,“双碳”目标明确。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必须依靠碳排放减少或者零碳排放,因此,新的能源获取方式和应用方式是必不可少的。其中,风电、光伏等产业链就是当前的主要发展方向。
第二,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所需。目前,我国能源转型虽然初见成效,但是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仍占据半壁江山。其中,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70%、天然气超过40%,煤炭也需要大量进口。因此大力发展可替代传统能源的新型能源,实现自给自足,是关乎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大事。
第三,中国新能源产业多项指标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产业基础良好。以光伏产业为例,目前,亚太地区占据着全球超过90%的光伏制造业产能,中国企业在其中拥有主导地位,具备低成本、产业链配套完善等巨大优势,在全球的竞争力是海外国家难以匹敌的。
机构看好新能源产业发展
在“双碳”目标指引下,我国经济增长将与碳排放深度脱钩,这需要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等全方位、深层次的系统性变革。随着碳中和成为亚太以及全球的普遍共识,可再生能源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显得愈发重要,新能源产业链也是助力亚太地区乃至全球能源转型必不可少的工具。
站在当前时点,多家机构都看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前景。
针对风电板块,安信证券指出,海上风电将成为未来新能源发展重心之一,各沿海省份陆续出台海上风电发展“十四五”规划,建议关注三峡能源、福能股份、中闽能源等。
针对光伏板块,国金证券表示,在行业规模增长、集中度提升驱动的业绩增长下,龙头企业2022年PEG大部分仍处于1倍以下,在中长期确定性成长行业中处于相对低位。随着企业业绩增长兑现和龙头领先优势的逐步验证,板块仍有较大概率的整体提估值机会,龙头更有望逐步享有估值溢价。通威股份、阳光电源、隆基股份、晶澳科技等优质股有望持续受益。
针对新能源车板块,湘财证券预计2021年全年中国动力电池装机量超140GWh(同比大幅增长超130%),生产量超210GWh(同比大幅增长超 150%),隐含2021 年全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超345万辆(同比大幅增长超150%)。2021年将会是动力电池产销两旺的一年,相关上市公司业绩表现值得期待。建议关注动力电池与锂电材料龙头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