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能源物联网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新能源和高端车成抓手,自主车企今年能否冲刺50%市占率?

   2022-01-17 第一财经1360
导读

上海郊区的天气依旧阴冷,上海某二线合资品牌4S店内几乎没有看车的客户,店内的两三个销售人员正齐刷刷地看着手机。  “去年,我们从隔壁那个四五百平方米的展厅搬到这个不到二百平方米的小展厅,这里连展车都没办

 

 

上海郊区的天气依旧阴冷,上海某二线合资品牌4S店内几乎没有看车的客户,店内的两三个销售人员正齐刷刷地看着手机。


  “去年,我们从隔壁那个四五百平方米的展厅搬到这个不到二百平方米的小展厅,这里连展车都没办法全部放下,财务、售后甚至厕所都在原来那个大展厅里。”该4S店销售顾问孙放(化名)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隔壁的大展厅已经成为某自主品牌4S店,店内有多组客户在看车。孙放告诉记者,两个展厅之前都是合资4S店,由同一个老板运营,但2021年老板退掉了其中一个品牌,把他们搬到了小展厅,大展厅给了新近加盟的自主品牌。


  同日,几公里外的大众4S店内,销售人员聚集在前台聊天,店内只有稀稀拉拉的一两组客户,面对走进店内的记者,销售人员说:“你先自己看,有问题的话可以来叫我们。”


  目前,吉利、哈弗、比亚迪等头部自主品牌4S店的销售经理们明显轻松很多,这些品牌的新车抓住了消费升级和国潮崛起的机会,订单每个月都在增加。一位比亚迪的销售经理告诉记者:“我手里有很多客户都等了6~7个月了,有的因为等不了而退订,但是新的订单还是源源不断。”


  2021年12月下旬以来,第一财经记者走访了上海多家合资、自主和新势力车企4S店,发现豪华品牌和新能源车企展厅里的人流量不错,而头部合资车企已不复往年盛况,二线合资车企则正逐步变成“小透明”。在新产品、新技术和新能源的加持下,上海用户对于自主品牌的关注度日益提升。


  上海车市所出现的“小端倪”和“小趋势”也折射在近期乘联会公布的2021年乘用车销量数据中。


  2021乘用车销量前十自主占五席


  在乘联会统计的2021年乘用车厂商批发销量排名前十中,自主品牌占据五席,在前十五中自主品牌的席位则增加到7个。排名前十五的中国品牌基本都实现了较快的增速,其中,比亚迪销量同比增长74.8%,上汽乘用车、五菱、长安汽车也实现了20%以上增速。从整体的市占率来看,2021年自主车企市场份额为44%,为近三年以来的新高点。


  其中,吉利汽车再次坐上国内乘用车销量的头把交椅,2021年批发销量达到132.8万辆,超过上汽大众、东风日产等传统百万辆级合资车企,成为国内批发销量榜单中的第三。


  “之前几个月,厂家因缺芯片交不出车,有的新车交付给客户时只配了一把遥控钥匙,不过12月以来,交付好了很多。”上海一家吉利4S店的销售经理认为,缺芯对吉利汽车2021年的销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在吉利汽车增幅较低的情况下,长安汽车和长城汽车缩小和吉利汽车之间的差距。2021年,长城汽车销量达到128.1万辆(含皮卡23.3万辆),同比增长15.2%,创下历史新高;长安汽车同比销量达到119.3万辆,同比增长达到了22.3%。


  传统自主品牌第二梯队的比亚迪、奇瑞汽车以及上汽乘用车亦实现了销量上的快速增长。比亚迪乘用车2021年销量达到73.5万辆,同比增长74.8%,是所有国内传统车企中增速最快的企业;奇瑞汽车销量为96.2万辆,同比增长31.7%;上汽乘用车实现销量80.1万辆,同比增长21.72%,创下历史新高。


  “比亚迪、奇瑞销量增速都很快。比亚迪去年销量的涨幅很大,主要是抓住了新能源市场爆发的契机。而奇瑞的一大助力来自海外,其去年出口的表现非常强势。”某车企产品经理崔野告诉记者。


  比亚迪已经成为国内最快切换到新能源赛道的车企,2021年全年销量中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已经超过81%,秦PLUS DM-i等车型一直处于一车难求的情况,一位上海比亚迪秦PLUS DM-i预定车主告诉记者,他等车的周期已经超过10个月,但依旧没有提到车。奇瑞去年出口汽车26.9万辆,同比增长达到136.3%,出口占集团总销量的28%。


  在头部自主品牌突飞猛进时,头部合资品牌在2021年已现颓势,南北大众、上汽通用、东风日产等车企尽管依旧保持着百万辆的销售体量,但2021年销量跌幅均超过9%;二线合资品牌则很难在销量上和头部自主品牌相提并论,北京现代至今仍未公布2021年国内销量,其前11个月销量为32万辆,东风悦达起亚年销量为16.3万辆,同比进一步下滑;拥有雪铁龙和标致双品牌的神龙汽车仅公布2021年销量突破10万辆;广汽三菱销量为6.6万辆,同比下滑达到11.99%;广汽菲克销量仅为2万辆,同比下滑超过50%。


  “燃油车的产品竞争力明显比不过自主品牌,新能源车方面也没有有力的作为,二线合资品牌整体的情况非常不乐观。”上海一家合资车企营销高管向记者表示。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qqxnywlw.cn/news/show-985.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江阴市鑫宏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907266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