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2021,在双循环与双碳目标的大方针下,传统车企的转型,造车新势力的崛起,海外车企的持续输入,新能源汽车销量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在汽车产销下行的大背景之下,新能源汽车逆势上扬。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疫情的反复、持续的缺芯、原材价格上涨,也让一众车企“分了神”。所以,2021年,更是新能源汽车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年。
据乘联会公布的数据显示,1-11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280.7万辆,同比增长190.2%,较去年同期实现了三倍增长。在飞速增长的背后,除了有消费者对于新汽车的认可,更多的是新汽车为市场带来了“新气象”。
在政策补贴不断退坡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能有如此表现,说明中国市场已经实现从政策驱动向产品驱动的形态切换。随着车企竞争力的提升,可选新能源产品和品牌的增加,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不再单纯是因为补贴,而更多的是出于市场化的考量。
所以,业内普遍认为,2021年是新能源汽车大发展的元年,而2022年将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分水岭。那么,谁能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实现完美蜕变,就能真正立足于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
随着2021年的结束,各大车企也纷纷进行了年终盘点,“年度账单”纷纷浮出水面,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特斯拉以93.62万辆的年销量稳坐第一把交椅,逼近100万大关,相比2020年增长43.6万辆,增幅达87.2%。
造车新势力阵营中,小鹏汽车全年总交付量达到98155辆,同比增长超263%;蔚来汽车全年交付达91429辆,同比增长109.1%,位居新势力第二;理想汽车2021全年总销量达到90491辆,同比增长177.4%。
广汽埃安12月终端销量为16675台,同比增长119%。该品牌全年销量123660台,同比增长119%,实现翻倍增长,超额完成10万辆年度目标。
的确,2021年的新能源汽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作为海外车企进军中国市场的的特斯拉自然不必多说;造车新势力一直以来都是消费者口中新能源汽车的代表,热度持续攀升;广汽埃安作为传统车企的代表,更是给足了消费者惊喜。那么,在高销量的背后究竟蕴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 智能化成为“主旋律”
讲到新能源汽车,除了动力方式与传统汽车有着很大差别,其中最重要的还有“科技”二字。
据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市场座舱智能配置水平的新车渗透率约为48.8%,到2025年预计可以超过75%,均高于全球市场的装配率水平,以期满足中国日益增长的座舱智能配置需求。
的确,在新能源汽车这片广阔的市场之上,除了上文提到的各大车企以外,还“带动”了互联网巨头的发展。腾讯、阿里、美团、360集中参股造车新势力;华为与北汽、广汽、长安等自主品牌车企深度合作;滴滴、大疆等科技型公司亦加入造车大军。
新能汽车进入全面发展的下半场,智能化成为了主旋律。
聚焦“新科技”,最能带给消费者惊喜的,非广汽埃安莫属了,其自研的弹匣电池系统安全技术、超倍速电池技术、海绵硅负极片电池技术,分别解决了电池安全、充电时间长、续航里程焦虑三大核心痛点,重新定义了新能源汽车安全、充电、续航新标准。
在海绵硅负极片电池技术的加持下,埃安电池包能量密度可达到205Wh/kg,而比亚迪刀片电池装车的顶级水准也才150Wh/kg。经工信部测试,搭载该技术的AION LX Plus CLTC续航达到了惊人的1008km。成为了车市首款续航破千的纯电车型,打破了消费者的续航焦虑。
除了在电池方面的突出表现外,坚持EV+ICV同步发展的广汽埃安,也以NDA智能领航辅助系统、AVP超视距召唤泊车、ADiGO 4.0智能物联系统等领先技术,获得了无数年轻消费者的热情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