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将实现碳排放全部中和。早在2019年6月,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发布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低碳管理工作方案》就明确,冬奥会将从能源、建筑、交通、碳汇4个方面入手实现低碳办会并兑现碳中和承诺。北京冬奥会作为举世瞩目的重大赛事,公开碳中和承诺,对于引导公众践行低碳理念,彰显中国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决心,具有重要意义。
打造大型活动碳中和样板。根据生态环境部2019年5月发布的《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大型活动产生的碳排放源主要有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净购入电力或热力排放、交通排放、住宿餐饮排放、会议用品隐含的碳排放、废弃物处理产生的排放几种类型,分别依据不同的核算标准和方法学进行核算。但是,因缺乏激励保障措施,《指南》自2019年颁布以来,并未掀起大型活动开展碳中和的热潮。而冬奥会作为一项典型、复杂、显示度极高的国际赛事,在赛事筹办过程中形成了《北京冬奥会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方法学》,在低碳场馆、低碳能源、低碳交通等多方面开展了完整的碳中和实践,为其他大型活动碳中和打造了良好的范本。
带动区域早日实现碳中和。冬奥会分为北京赛区、延庆赛区和张家口崇礼赛区,在北京市已率先实现碳达峰的当下,整个赛事的碳中和将有力推动北京市碳中和及张家口地区碳达峰进程。在碳汇方面,北京的38万亩造林绿化增汇工程和张家口市50万亩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建设工程,将赛事前3年至5年的碳汇量捐赠给北京冬奥组委用于碳中和。这些碳汇工程将在赛后持续发挥区域碳中和的作用。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赛事筹备过程中将在张家口地区建设两座新能源送端换流站、在承德地区建设丰宁调节端换流站、在延庆区建设1个受端换流站,以满足场馆常规电力消费100%可再生能源供应。这些基础设施将在赛后继续有效调整当地能源消费结构,为北京、延庆、张家口三地低碳转型打好基础。在低碳建筑方面,北京、延庆、张家口赛区将各自建造不少于1000平方米的地热、余热等超低能耗示范工程,建设充电桩、加氢站等电动汽车、氢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北京冬奥组委的办公场所和冬奥会所有场馆都要求达到绿色、低碳、节能、节水标准。这些低碳建筑将在赛后继续使用,降低区域内的建筑碳排放。
探索低碳扶贫新模式。《指南》要求大型活动组织者应通过购买碳配额、碳信用或通过新建林业项目产生碳汇量的方式抵消大型活动实际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同时鼓励优先采用来自贫困地区的碳信用或在贫困地区新建林业项目。冬奥会这样的大型活动要实现碳中和,将产生大量的碳汇购买需求。冬奥会鼓励涉奥企业向北京冬奥组委捐赠全国及北京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排放配额、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探索建立跨区域绿电交易机制,助力赛事的碳中和。在开展碳中和认证过程中,通过鼓励购买贫困地区碳汇,既能够改善当地生态水平,又帮助其通过出售碳汇获得额外资金,能同时满足贫困地区改善环境和提高收入需求。冬奥会的选址范围覆盖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通过跨区域的绿电交易、碳汇交易,有助于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形成广泛的社会动员。冬奥会的筹办和举办万众瞩目,是应对气候变化动员的有效渠道。在筹办过程中,奥组委倡导公众通过自愿购买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主动中和出行产生的碳排放、捐赠碳减排量等方式助力冬奥碳中和。通过“低碳冬奥”微信小程序引导公众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冬奥组委各部门大力推行低碳办公,一周少开一天车,采用公共交通和共享出行。倡导使用视频会议,减少交通出行碳排放量。倡导电子门票、物料循环使用等低碳观赛行为。倡导涉奥企业低碳生产、低碳办公、低碳出行等低碳节能措施。北京冬奥会积累的低碳管理经验,对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扩大国际影响力很有助益。
刺激供应链低碳转型。在冬奥会的新建及既有场馆改造过程中,要求优先采购国家、地方低碳产品认证目录中具有节能、低碳标识的产品或材料,要求采购的电器产品能效水平达到一级。鼓励涉奥企业自愿捐赠符合国际标准及国家规则的碳中和产品。奥委会在办公区充分利用光热技术,采用太阳能热水器替代现有餐厅及办公楼燃气热水器,优先采用可再生/可循环的建筑材料。这些做法提高了低碳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普及能耗和碳排放智能化管理,倒逼供应链中产品设计、产品采购、生产包装、产品物流、产品销售、产品回收全流程低碳转型。